預制菜:傳統餐飲業的新賽道
期待“美食之都”——廣州餐飲業通過數字化賦能,借助預制菜新賽道,煥發新的活力,成為后疫情時代拉動消費的重要引擎之一。
4月8日以來,廣州市發生新一輪本土疫情。白云區、越秀區、海珠區、增城區、番禺區等多個區先后暫停堂食,天河區則限制堂食。
兩年多來,每一次疫情突發,餐飲業總是首當其沖。像華輝拉腸這樣傳統的餐飲企業,在廣州擁有超過60家的連鎖店,盡管在2021年提出“十年千店全球見”的宏大目標,但作為董事長的袁慶華在疫情之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開新店暫時不敢想,現在最重要的是想辦法提高門店收入,降低成本。”袁慶華坦言。
4月初,華輝拉腸通過自己的小程序,推出了可以在門店自取的半成品菜肴服務,這一尋求自救的舉措,剛好踏中了廣東省政府大力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的節奏。
預制菜迎來“高光時刻”
3月25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下稱“預制菜十條”)。
這是國內首個針對預制菜產業的省級政策。《南方日報》為此發表評論:“廣東選擇預制菜作為刺激經濟的抓手,雖然有點‘出乎意料’,但不得不說是一著妙棋。對于當下疫情而言,一方面要千方百計緩解它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另一方面則要不失時機抓住它可能倒逼出來的技術進步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
在“預制菜十條”的具體舉措中,不論是建設聯合研發平臺、構建質量安全監管規范體系、壯大預制菜產業集群,還是培育預制菜示范企業和人才,乃至推動預制菜走向國際市場,都是從全產業鏈視野出發,把預制菜作為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突破口。
政策的發布,讓預制菜迎來“高光時刻”,將全省預制菜產業熱度推向新高潮。預制菜能否成為傳統餐飲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能否成為一條煥發活力的新賽道?
如何界定預制菜產業?
預制菜指的是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類輔料,用現代化標準集中生產,經過分切、攪拌、腌制、成型、調味等環節預加工完成,再采用急速冷凍技術或其他保鮮技術保存的成品或半成品。按照食用方式來劃分,預制菜可以分為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
隨著我國冷鏈技術水平的逐步完善,以及消費者對于食材新鮮度、口味的要求越來越高,預制菜也逐步過渡至工業加工程度較低、產品新鮮度高、后期可再自主調控口味但減輕現場制作負擔的品類上,即配食品和即烹食品迎來了更快的發展。
據NCBD統計,2020年我國預制菜行業市場規模約為2527億元,2015-2020 年CAGR為31.2%。預制菜行業在餐飲以及居家消費的推動下迎來行業風口。
據企查查數據,2020年我國與預制菜相關的企業數量達7.2萬家,其中山東、河南由于其肉類原材料物資豐富,分別以9246家、6894家企業位居區域企業數量的第一、二名。
我國預制菜起步相對較晚,初期受制于行業消費者認知不高、餐飲專業化分工程度低、冷鏈運輸建設不完善等因素,發展緩慢,直到2014年外賣出現,外賣行業對效率的追求,倒逼上游餐飲縮短制作時間,預制菜行業進入高速增長階段。而2020年疫情的出現,使得預制菜從2B端開始擴展至2C端,需求呈快速增加。天眼查顯示,56.6%的預制菜企業成立于近5年內。
預制菜行業發展歷程
縱觀我國預制菜行業發展歷程,可分為萌芽期(上世紀90年代至2010年)、B端快速發展期(2010年-2019年)、C端需求發掘期(2020年至今)。行業呈現由速凍米面等極少數品類拓展至多種菜品,由B端延伸至C端消費者,由一線城市延伸至二三線乃至下線城市的樹形發展路徑。
——萌芽期(90年代至2010年):消費者對預制菜接受度較低,行業硬件條件不成熟,發展遲緩。
我國預制菜脫胎于凈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快餐巨頭進入國內,凈菜配送工廠作為其成熟的標準化供應鏈的一環,也開始在國內出現。2000年左右,國內開始出現好得睞等企業,在凈菜的基礎上將禽肉和水產等原材料加工,升級為深加工預制菜。但是一方面,部分中式菜肴制作復雜、花樣繁多,當時的預制菜制作技術有限,因此局限于米面(餃子、饅頭、粥)和火鍋(丸子、滑類)等容易標準化、生產簡單的品類。
另一方面,口味地域化明顯,一種菜肴可能只在當地受歡迎,銷售量較小的情況下難以發展供應鏈和渠道拓展至外地,僅能在區域內售賣,難以發展成大單品。食品安全和產品口味也難以保證,速凍水餃米面往往是無法食用現制食物的無奈之選,居民消費意愿較低。因此盡管2005年起,新雅、全聚德等老字號餐飲門店已經有各自特色的預制菜品,但始終難以壯大。
——B端快速發展期(2010年-2019年):餐飲行業巨變驅動預制菜行業迎來2B端兩次飛躍。
2010年開始,餐飲市場推動連鎖化進程,連鎖餐飲品牌對旗下各門店出品菜肴的穩定性要求相比傳統餐飲店更高,全部由廚師制作難以保證,且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也促使行業提高供應鏈效率,降低對廚師的依賴,預制菜在大B端的需求逐步打開。
2014年外賣行業出現,我國迅速成長為全球規模領先的外賣市場。外賣商家跑馬圈地時,除了折扣力度的競爭,外賣配送速度也是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參考依據。店家需要在20分鐘內以極低的成本完成穩定的品質,預制菜是相比人工更完美的選擇。大量小B端客戶開始使用預制菜產品,行業迎來第二次興起。蜀海、盒馬等生鮮零售供應鏈企業也在這一階段布局預制菜,為后期預制菜的繁榮鋪設了物質基礎。
——C端需求發掘期(2020年至今):消費升級疊加疫情催化,預制菜進入C端用戶視野,迎來新機遇。
消費升級趨勢下,我國居民開始逐步接受預制菜。對C端消費者來說,預制菜相對自己購買原材料和調味料成本更高,與外賣價格差距也不大,其優勢在于縮短制作時間、便捷性高、口味較好,比外賣更能保證健康衛生。因此在消費者消費能力有限,更關注單價時,預制菜優勢并不突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居民消費升級,相比價格更看重體驗感和性價比,疊加年輕人中掌握做飯技能的群體占比下降,預制菜方便快捷的優勢逐步顯現,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接受度提升。
此外,疫情顯著改變居民生活習慣,居家隔離培養了預制菜消費習慣。2020 年初,疫情對居民出行聚飲產生熔斷性影響,一方面餐飲多閉店,人們僅能自己在家做飯,預制菜是方便快捷的選擇,另一方面閑居在家的人們被激發出下廚的興趣和潛能,而預制菜免去繁雜前期準備工作的同時,能夠享受下廚的成就感,C 端消費者對預制菜的需求陡然增加。
疫情常態化后,盡管人們生活受疫情影響逐漸消退,但健康意識和下廚的熱情有所延續,預制菜仍然是在家做飯的優選。2020 年天貓“雙11”期間,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內的預制菜銷售成交額同比增長約2倍。
疫情后餐飲企業自救,品牌高端連鎖餐飲企業紛紛推出C端產品。疫情對餐飲端打擊較大,在餐飲寒冬下,60%的餐飲商家將餐飲零售化作為疫情結束后的工作重點。例如,2020年西貝推出了預制菜品牌“賈國龍功夫菜”,海底撈推出了 “開飯了”半成品菜肴產品。
資本追捧預制菜企業,助推行業熱潮。需求的火爆和較低的進入門檻,使得市場參與者激增。而預制菜目前仍是行業空間廣、頭部品牌缺乏的藍海市場,涌現眾多中等規模、增長迅速的預制菜品牌,吸引資本進入。2021年4月上市的“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進一步推動了一級市場對預制菜企業的追捧。2020年以來,各類型預制菜企業均獲投資。
B端:預制菜能夠幫助餐飲業降本增效
餐飲行業競爭異常激烈。2020年限額以上餐飲占社零餐飲整體規模的21%,相比2010年的32%占比下降了11pct,限額以下的餐飲占比逐步上升,行業競爭格局趨于分散。2020年疫情以來,餐飲企業面臨的生存環境更加困難,餐飲店的平均壽命只有約500天。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一共注銷吊銷了35.1萬家餐飲相關企業。海底撈,呷哺呷哺,新元素,茶顏悅色等知名餐飲連鎖品牌相繼曝出關店新聞。
預制菜能夠幫助餐飲業降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目前,預制菜行業下游最大的需求來自于餐飲行業,占比達80%。小吃快餐店、連鎖店,主打外賣的餐飲店、鄉廚、團餐食堂等是預制菜應用的主要場景。多重因素共同驅動B端預制菜行業的發展:
——房租以及人力成本的不斷提升,催生了餐飲端降本提效的需求。隨著門店租金和人力成本持續提升,使用預制食材能夠有效降低后廚面積、減少后廚員工,從而降低成本。一些小B端餐飲沒有足夠能力自建中央廚房,也會有較大的外購半成品需求。
根據中國飯店業協會數據,使用預制菜的餐廳相比傳統餐廳,在原材料上投入占比高5pct,但是人力成本以及能源成本得到有效下降,凈利率可高出近7pct。
——餐飲連鎖化率提升,連鎖餐飲對于食品安全、減少門店人員操作,保持口味一致性以及供應鏈穩定有較強訴求。2020年我國餐飲連鎖化率提升至15%,其中以3—500家門店規模的中小連鎖餐飲企業居多,2020年占比為9.1%,同時,各層級餐飲連鎖化率均呈現穩步上升趨勢。
連鎖餐飲需要對不同門店的菜品進行一體化管理,因此許多連鎖餐飲企業開始自建中央廚房或向第三方采購預制半成品(通常為定制化產品,要占到后廚食材的30%以上才更經濟),以確保供應鏈品質的穩定性,并達到降本提效、保持口味一致性的運營效果。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國內已有超過74%的連鎖餐飲企業自建了中央廚房,配送預制菜至門店制作,其中頭部連鎖餐飲企業預制菜使用比例已經較高,真功夫、吉野家、西貝、小南國等企業預制菜食用占比高達80%以上。
——外賣等餐飲模式興起,時效性推動預制半成品食材需求。2011年開始,我國外賣行業快速發展,市場規模從2011年的21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6646億 元,增長了30多倍。
由于外賣注重時效性,加上外賣員路上配送時間,全程人工操作的后廚很難在設定的30分鐘—1小時內將餐品送達到用戶手中,因此也倒逼了外賣對于標準化半成品食材的需求持續增加。
——團餐業態快速發展,高采購量、高實效性等特點,驅動預制半成品食材滲透率的提升。團餐屬于我國餐飲行業中占比較大的餐飲類型,主要由學校、企業、黨政機關、醫院、軍隊食堂等場景構成。2020年,我國團餐市場規模在1.5 萬億元左右,其中全國200強團餐企業營業收入1242億元,同比增長5.8%,實現小幅上升。市場份額占比為6.7%,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
團餐相較于普通社餐特點在于:
(1)單品采購量大;
(2)采購計劃性強,所以菜單都是提早預訂,有計劃的供應;(3)供餐時段集中,對時效要求嚴格;
(4)團餐對成本更加敏感,供應團餐的毛利率會小于普通社餐;(5)更加注重食品質量安全。因此,團餐對于半成品菜的需求度更高。
——鄉廚市場發展催生對酒店菜等預制菜需求。隨著人均收入增加,農村消費水平大幅提升,以農村紅白喜事為主的預制菜鄉廚市場發展空間大。鄉廚市場的菜品與小吃快餐、團餐等有一定的差異,更適合有分量的大菜,而且性價比要高,例如佛跳墻,北京烤鴨,紅燒甲魚等產品較為典型。
C端:預制菜順應年輕消費需求趨勢
年輕消費者對便捷又美味的食物追求,推動預制菜需求火熱。據美團研究院數據, 購買預制菜的消費者中一、二線城市占比達80%,年齡大多在22-31歲,占比超43%。選擇購買預制菜的理由多是“節省時間”和“美味”。
同時,據 CBNData 提供的方便速食人物畫像來看,方便速食的主要消費人群為“Z世代”“小鎮青年”“都市藍領”,而消費增速最快的則是“精致媽媽”“新銳白領”以及“Z世代”人群。綜合來看,快捷方便又美味的預制菜產品受到了年輕消費者的喜愛。這背后主要受幾方面原因推動:
——家庭小型化趨勢,年輕人做飯技能退化與精力減少。近些年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提升,以及優生優育的理念影響,我國家庭規模不斷收縮,1990年“1-2人戶”家庭占比僅18.1%,到2018年“1-2人戶”家庭占比上升了26.9pct至45.0%。同時,女性逐步走入職場,大多數年輕人的做飯技能逐步退化,再加上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在做飯上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較少(通常買菜+做飯需要30分鐘-2小時以上不等)。
在美團研究院的消費者做飯技能調查中,完全不會做飯的消費者占比超33%,會做飯但沒條件的消費者占比達14%。預制菜僅需按照說明書下鍋簡單烹飪,5-15分鐘的時間,即可慰藉一天的辛勞。
——外賣和外出就餐不能完全滿足就餐需求:雖然我國外賣產業在不斷發展,餐飲行業增速高,但是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不可能每頓都吃外賣或者外出就餐。主要的原因包括:(1)太貴或者太便宜都不行,太貴經濟負擔重,太便宜擔心食材不好,不衛生;(2)口味不夠好吃,容易吃膩,外部的餐品往往重油重鹽,很難吃到符合家庭日常口味的菜肴;(3)不方便,不健康:尤其是對于有小孩的家庭,難以接受頓頓外賣;(4)城市郊區,三四線及區域市場空白多,低線城市市場人口密度不高,經濟欠發達,餐飲和外賣發展慢。
——居家也有制作大菜+儀式感的需求。逢年過節,日常招待宴請好友,經常需要在家準備一大桌菜,是最為頭疼和麻煩的事情。大部分年輕人拿手菜少,做菜經驗有限,這種場合就更難以應對。隨著半成品菜加工技術的發展,預制菜品類不再受限于常規的家常菜,已逐步拓展至現場加工復雜但家喻戶曉的節日硬菜,如酸菜魚、佛跳墻、梅菜扣肉、剁椒魚頭等品類。據商務大數據以及天貓年貨節統計的數據來看,半成品年夜飯已經成為過年硬通貨,呈現高速翻倍增長態勢。
——新零售商超等新渠道興起,助力預制菜更多觸達消費者。近些年來崛起的新零售渠道消費者畫像重合度較高,預制菜成為了各大新零售商超爭先布局的必爭之地。例如,盒馬的主力用戶是25歲到35歲、有家庭的女性。生活在一二線城市,對生活品質有要求,愿意花錢買服務,這與預制菜的用戶群體高度重合。
——新零售渠道也加大了對預制菜品類的布局。盒馬于2021年調整組織架構,升級盒馬工坊為3R事業部,3R即預制菜的三種分類(Readyto cook, ready to heat, ready to eat)品類,自研商品占60%,與餐飲/食品品牌合作比例40%。每日優鮮推出“名菜名店”頻道,與西貝、眉州東坡等餐飲合作研發預制菜,并加大與食品品牌、地方知名餐飲的合作力度。
未來:預制菜行業有望成就萬億餐飲市場
預制菜行業在B端降本增效以及C端消費習慣變革的推動下,有望迎來快速發展,其中以安井食品,味知香等企業為代表的預制菜供應商將有望成為餐飲半成品供應平臺商,目前仍處于滲透率初期,未來仍可能加速成長。
2026年保守預測預制菜行業規模有望達4291億元,2021-2026年CAGR達到15%。測算方法:按照2019 年中國社零餐飲4.67萬億元收入規模計算,假設目前餐飲端預制菜使用滲透率在20%左右,其中按照中國飯店業協會數據,食材占餐飲進貨成本的40%左右,平均毛利率在55%,因此食材占餐飲收入的22%。預制菜在餐飲端的滲透率為20%,其中預制菜餐飲端占整體預制菜行業的80% 左右,計算得到2021年B+C端預制菜行業規模為2102億元。
未來按照餐飲2021-2026年收入CAGR為5%,餐飲端滲透率提升至30%,C端占比提升下B端占比下降至70%,得到2026年預制菜行業4291億元,其中B 端規模3219億元,C端規模1287億元。按此計算,2021-2026年預制菜行業規模CAGR為15%,B端規模CAGR為14%,C 端規模CAGR為25%。
對預制菜產業發展還有更加大膽的預測——艾媒咨詢日前發布的《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稱,在政策支持、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觀念改變、冷鏈技術進步等“利好”的綜合作用下,預制菜迎來黃金發展期,預計未來中國預制菜市場將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高速增長,2023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5165億元。未來六到七年,我國預制菜行業有望成就下一個萬億餐飲市場。
“中央廚房”亟待轉型升級
其實,對于傳統餐飲企業來說,“預制菜”并非新生事物。十多年前,餐飲業從控制出品、降低成本的角度出發開始建設“中央廚房”。像華輝拉腸這樣的廣州傳統餐飲企業,其在開設第二個門店時就嘗試建立中央廚房,采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將可以保鮮的肉類按照統一標準加工調配。這樣既保證了出品質量,又減少門店對大廚烹飪手藝的依賴性,降低人工成本,也讓黃金地段的門店節省了后廚空間。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成規模的連鎖餐飲企業中,74%已經自建中央廚房,主要原因在于中央廚房在提高效率、穩定出品質量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
但在調研中,我們也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一些餐飲業內人士表示,一開始覺得“中央廚房”的概念非常高大上,以為是拓展布局的必要手段,但建起了之后就發現,中央廚房有點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把它扔了吧,會對自己門店服務產生一些影響;若是保留呢,又會導致產能過剩。
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相關調查中就有這樣的表述:國內中央廚房起步相對較晚,還未形成統一標準,相關配套產業仍未成熟;目前多數中央廚房由連鎖餐飲企業建立,有利于其后廚延伸,但是由于渠道通路相對較小,對后期業務發展產生局限。
在廣州地區飲食行業協會秘書長文明輝看來,早期餐飲業自建的中央廚房,還有過年期間各酒店推出的盆菜,其實已經屬于“預制菜”的范疇,但從產業角度來說,這還屬于萌芽階段。這次省政府發布的“預制菜十條”首先提到了建設聯合研發平臺、構建質量安全監管規范體系,對于現有的餐飲業中央廚房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文明輝認為,隨著監管機制、監管方法、監管水平的提高,一些餐飲業中央廚房將面臨優勝劣汰;同時,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加持,會促使中央廚房加快升級換代的步伐,成為不僅滿足自己門店的需求,也能滿足其他品牌的定制需求,同時,一批規模化的第三方中央廚房逐漸在C端市場發力。
在對粵旺農業集團的調研中,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表述:“首先,預制菜的制作工藝、質量控制、營養保持、保鮮儲存、特色風味和儲運方式等都需要進一步專業化、標準化;其次,中央廚房要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和數字化,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粵旺計劃聯合農科院研究所、華農食品學院和仲愷輕工食品學院作為技術研發支撐,力爭在白云區打造一個標準化、規范化的預制菜中央廚房樣板。”
相比于傳統的后廚,現代中央廚房在集中采購、統一加工、便捷質檢、統一標準和綜合信息處理能力方面擁有明顯優勢,可通過規模化和標準化操作,降低生產和配送成本、提升產品更新速度,從而賦能傳統餐企轉型升級、變革發展。一旦餐飲企業獲得先進的中央廚房加持,勢必會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更加關注品牌和營銷。
預制菜賽道,倒逼餐飲企業數字化轉型
受疫情影響,以預制菜為代表的餐飲生態創新的快捷化、健康化趨勢明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多樣化。“在家吃”成為一種新的消費趨勢,這可能直接催化預制菜面向更多的C端消費者。
目前,在主要餐飲企業的業務和收入中,預制菜并不占大頭。此外,還有專業預制菜企業、上游農牧水產類企業、傳統速凍食品企業和零售企業,這些參與者在競爭中各有優劣,也有不同的產品模式和渠道模式。
專業預制菜企業通常在渠道深耕多年,品類較為豐富,對渠道訴求更為了解。但是在一些消費者心目中,他們往往會把這類企業產品與方便面之類的產品劃等號。
農牧水產企業擁有上游原材料優勢以及成本優勢,且深加工產品通常盈利水平高于原粗加工產品,這類企業的優勢在于對原材料的特性更為了解,自動化規模生產能力以及研發能力較強。
傳統速凍食品企業擅長打造標準牌,多家生產基地具備規模化優勢,渠道分銷能力強。同時,主營速凍食品的企業對冷鏈物流要求很高,因此其冷鏈物流能力也強于其他類型企業。但傳統速凍食品與預制菜的渠道有所區別,前者的原有渠道需要整合嫁接,且產品定制化能力不強。
零售型企業也已經開始進入預制菜行業,通常選擇OEM運營模式,如面向C端的盒馬鮮生、每日優鮮、多多買菜、美團買菜、永輝超市等。這些平臺的主要消費人群與預制菜C端消費者畫像高度重合,所以他們切入市場會更加容易一些,更加快速一些。
由此可見,在預制菜賽道,傳統餐飲企業既存在劣勢,也存在優勢,最大優勢就是固有的品牌和特色。在半島投資集團董事長利永周看來,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預制菜與傳統粵菜的結合,如何能夠在預制菜賽道中借助特色菜的創新一炮打響,也是當務之急的攻堅難題。
據了解,餐飲行業一直以來信息化、數字化程度普遍較低,管理跟不上企業發展的步伐和市場拓展的速度。雖然疫情在倒逼餐飲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一些以前不做線上銷售的餐飲企業,現在也做起了外賣;一些餐飲企業嘗試做半成品、成品和食材等的零售,主動“觸網”實施“互聯網+”經營模式,開通網上訂餐、電話預約平臺,開發線上線下融合互動,運用第三方電商平臺,研發適合互聯網銷售的菜品,推出在線預訂、網訂店取、送貨上門等服務。但是,多數餐飲企業經營管理與數字化仍然難以同步,信息化、數字化的程度較淺。
隨著人口紅利消退,餐飲行業已逐步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傳統餐飲業如果不能盡快完成品牌及銷售端的數字化轉型,勢必會陷入被淘汰的境地。
預制菜產業的興起,未來餐飲市場競爭不僅是產品的競爭、流量的競爭,更是消費場景的競爭、供應鏈的競爭以及數字化管理能力的競爭。
傳統餐飲業轉型,關鍵是觀念轉型
預制菜是餐飲和食品融合的產物。首先,需要區別食品與餐飲的生意屬性。食品生意的本質是賣產品,而餐飲更多則是賣服務,兩者距離消費者遠近不同,人的因素影響程度不同。而通常人的因素會放大商業系統的不穩定性。
在傳統中餐餐廳里,廚師的更換可能就決定了客流的多寡,因為餐飲能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求。但在標準化的食品生產中,人的因素被盡可能地忽略,生意的可規模性、可集中度和需求穩定性更高。
作為餐飲和食品融合發展的產物,預制菜在保證口味條件下,最大程度提高工業化和擴張性,在某種程度上實現效率最優。
正如半島投資集團董事長利永周坦言,從傳統粵菜餐飲品牌進入預制菜新領域,雖然自身有豐厚的餐飲經營管理以及食品工廠經營的經驗,但是面對一個新興的市場領域,面對一個陌生的經營管理模式,仍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難,完成諸多層面的攻堅,特別是開局之路,一定要走好。
經營一個預制菜工廠,相對于傳統餐飲經營管理業務來說,有著完全不同的經營邏輯、組織模式、組織管理、生產效率和安全保障等,這是傳統餐飲人需要面對的新挑戰。
預制菜行業發展場景化、智能化特征凸顯,以科技為支撐的創新思維和數字化,正推動預制菜等餐飲新品類的全面發展升級,如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人群的消費需求,這是當下餐飲行業發展的不能忽略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餐飲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關鍵還是觀念的轉型。近兩年,在疫情的沖擊下,眾多餐飲企業已經意識到了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在尋求與第三方餐飲生態平臺合作的同時,也積極著手內部管理及前端運營的數字化變革。總體而言,餐飲行業數字化轉型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現在“預制菜”產業的加速發展,無疑給廣州餐飲業數字化轉型注入大劑量的催化劑。
期待“美食之都”——廣州餐飲業通過數字化賦能,借助預制菜新賽道,煥發新的活力,成為后疫情時代拉動消費的重要引擎之一。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電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電話:0371-55621375
在線詢價
相關新聞
- [2023-12-21]·人參馬鹿茸膠囊終端熱賣,深受代理喜愛
- [2023-12-21]·鈣鐵鋅硒軟膠囊凝膠糖果OEM代加工,產品種類多免費寄樣品
- [2023-12-21]·一次性美發毛巾加厚珍珠紋代加工廠家OEM貼牌生產實地考察最放心
- [2023-12-21]·一次性洗臉盆袋子,品質熱賣代理無憂
- [2023-12-21]·廣州御龍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揭曉”優質代加工廠家-顆粒劑代工合作方式有哪些